《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》共5个系列57卷,全面辑录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党报党刊上刊登的诗歌、小说、戏剧、报告文学、散文、歌曲、版画等文艺作品,并系统梳理当时文艺发生、发展、传播以及社会各界文艺活动的各类消息和报道,同时选编了大量的河北红色文艺作品作为补充,完整地勾勒出这些创作于战火之中的文艺作品的原貌,规模宏大,资料全面,有利于构建对革命文艺的科学认识,具有填补空白的拓荒意义,是继《延安文艺档案》之后屹立在华北平原的一座抗战文艺的高峰。
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,文艺始终是党领导人民开展进步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,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的实时反映和重要推动力量。《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》,是一套全面展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党的历史创造、奋斗风采和形象建构的大型革命历史文艺文献丛书,对于深入研究华北地区革命文艺史、红色新闻史,弘扬伟大建党精神、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,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,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资源。
“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”是一部全面展示党的百年奋斗史、理论发展史、精神成长史与形象建构史的大型革命历史文艺文献丛书,对于深入研究华北地区革命文艺史、红色新闻史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、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,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。例如《〈晋察冀日报〉文艺文献全编 文艺史料 第七卷》收录了边区文艺工作者行迹,反映了边区戏剧、音乐、文学、美术、舞蹈、曲艺活动与报刊书籍出版发行等各方面情况的文艺史料,以及体现我党文艺方向、方针变化的政策文件与重要讲话。这些史料是华北地域革命文艺发生、发展与壮大的真实记录,对我们正确认识革命文艺的特点与历史地位,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大放异彩的抗战文艺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,都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。
陈晋,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、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,从事中共党史和理论、党的领袖人物研究,作品获中国图书奖、全国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年度“中国好书”等。
郑恩兵,郑恩兵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、主任,中国丁玲研究会理事、河北文艺评论协会理事、河北统战学会理事。
行军日记节录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1
冲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
回忆延安别离的一刹那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6
军政学校的形形色色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7
野外军事演习的一幕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9
被日寇烧毁后的阜平城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10
阜平城内的施粥厂剪影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11
半年来抗战的回顾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12
战场速写:浮图峪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16
军校野营生活剪影:从牌坊到木厂..................19
在牌坊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21
边区各界纪念 “七七”暨追悼阵亡将士大会素描.....22
回忆卢沟桥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27
伟大豪壮的 “七七” 纪念大战斗..................29
山沟里的怒潮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5
水磨工程访问记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9
读国民党 “九一八” 纪念告全国同胞书后..........41
后方参观团带来了崇高的慰问和鼓励................43
孙校长再给军校毕业同学的一封信..................47
一个号召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48
急待克服的几个现象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50
一一五师给边区抗日的将士和民众们的慰问和鼓励....52
火线下地方工作的印象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53
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、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“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”结集问世,值得庆贺。
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。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全面抗战由此而起。广大的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,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,走出书斋,走出校园,用知识,用智慧,用不屈的精神力量唤醒民众,用实际行动担负起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任。在此后的岁月里,延安文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,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两大主体,双峰并峙,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风貌,引领了那个时代的风气。
流冰
然而城隍庙———被焚烧后的城隍庙的后院里,却拥挤着百多个衣衫褴褛的人群。这一群人里边,大半都是老头儿、孩子和妇女,各人的手里拿着各色各样的碗筷,但是每个人的面上,都闪烁着饥饿的光芒。
有些人在埋头沉思,有些人在互相悲痛地说着:日本鬼子怎样焚烧他们的房子,怎样杀戮他们的父母兄弟,怎样奸淫他的媳妇和姊妹,怎样抢掠他们的家财,汉奸怎样给日本强盗引路———日本强盗和无耻的汉奸的残暴行为,在他们润湿的眼眶里,全部地反映出来。
院子的中央,放着一张方桌,几位分发饭证和调查各地灾情的同志坐在桌旁,忙着他们的工作。
有些人刚一领到稀饭从人丛中挤了出来,便赶快吞一口热稀饭到口里;有些人急忙在墙角下找一块地方坐下来咀嚼;有些人领到饭后,便赶着回到他自己半破的家园。小米稀饭,今天在他们(和她们)的口里,特别觉得香甜!然而———
“谁驱使我们阜平老百姓今天要来到这儿像叫花子一般地吃施粥呢?”
“是日本鬼子和无耻的汉奸啊!”
“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去!”
“肃清汉奸卖国贼!”
人们一边吃着一边怒吼着。
(《抗敌报》1938年3月25日)